第(1/3)页 刘封口中的老朋友就是于禁。 不到五日,万余大军就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平春城外。 看着城外高悬的“燕王”旗,于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 “这旗号,是刘封?” “刘封不是在江陵城吗?怎么会忽然出现在平春城外?” “莫非是虞翻在虚张声势?” 于禁又惊又疑。 惊的是刘封忽然来到平春城不合常理。 疑的是虞翻第二次来平春城所说的话。 这期间。 于禁也的确派人去查探了石阳城动静。 虽然得知石阳城有大量旗号出现,但于禁并未在意,只当是虞翻在那虚张声势。 注视着那高悬的“燕王”旗号,于禁又有一种莫名的忌惮。 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。 石阳一战,文聘被诛,于禁也被迫落荒而逃。 “不要慌。” “这是虞翻在虚张声势。” 于禁再次将城外的汉兵归类于虞翻在虚张声势。 同时传令众军,避免将士因惊惧而疏忽了守城。 就在此时。 一将策马而来,高呼劝降。 “城头的听着,我乃燕王麾下游击将军方月,奉燕王之命,特来劝降。” “燕王只让我问一句:尔等降还是不降?” 听着方月那铿锵有力的呼声,城头的魏军将士更是心惊。 人的名,树的影。 刘封这几年的威望如日中天,哪怕只是一个名号都足以震慑不服。 “真的是刘封来了?我们能守得住吗?” “别慌。前将军说这是汉贼虚张声势之计,刘封人还在江陵城。” “可城外的汉贼军阵齐整,不像是在虚张声势啊。” “别猜了,慎得慌。都听前将军的。” “前将军,现在该怎么办?” “.” 士卒惊惧,将校心忧。 看着左右的将士的反应,于禁的眉头不由紧蹙。 使了个眼神,副将大声回喝:“大魏勇士,岂能降伪汉狗贼?” 方月大呼:“你乃何人,竟敢大言不惭?” 副将大喝:“我乃前将军麾下副将鲍勇,方月小儿,你有胆子就来攻城,莫要逞口舌之利!” 方月大笑:“好!如你所愿!” 随后。 方月策马回头,向后阵大呼:“魏贼不降,速速攻城。” 刹那间。 鼓声起,旌旗扬。 早已待命的死士披甲而前。 弓手更是向前列阵,抛射的箭矢如雨一般向平春城头倾泻。 副将面色大变,疾呼“避箭”。 而在内心。 副将又暗骂不已。 劝降就劝一句? 就不能多劝几句? 虽然我不会降,但你这转变未免果断了些? 这副将不知道的是: 刘封战阵经验丰富,既然都选择了奇袭平春城了,又岂会用劝降来耽误时间给于禁整顿士气调兵遣将的时间? 不降就打。 就这么简单! 亦或者说: 劝降,只是为了让城头的魏军将士知道是谁来了。 要用刘封的名号来震慑城头的魏军将士,打压魏军将士的士气。 目的达成了,自然不能再耽误。 平春小城,防御比不上寿春大城,甚至于都比不上合肥城。 若司马懿没有分兵去鲁阳,防守还能游刃有余。 而现在。 司马懿分兵了。 就平春城这点守军,刘封就没放在心上。 比起江东军需要临时调拨蜀锦才能以利诱导,刘封的嫡系兵马都只需喊个口号。 因为众将士都很清楚,刘封向来都是赏罚分明,言而有信。 众将士在新城郡的家眷,也都被刘封照顾的好好的。 即便刘封不在新城郡,刘封的王妃孙琰也会代表刘封去慰问所需。 什么是死士? 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 死士就是平日里被养着,需要的时候替主上效命,不仅不用担心生前事,更不需要担心战死后妻儿会跟着别的男人。 看着秩然有序又士气如虹的汉兵,于禁心中的疑惑也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惊骇。 “这不是虚张声势!真的是刘封来了!” 若是虚张声势,只会摇旗呐喊,不可能真的攻城。 而眼前的这些汉兵,则是一个个凶神恶煞的,仿佛要将平春城给生吞活剥了。 更有箭矢压制,投石列阵,云梯接墙,冲车撞门,以及悍不畏死的披甲死士。 【中计了! 虞翻不是来求合作的,是故意骗司马懿分兵离开的! 刘封要的不仅仅是刘禅在鲁阳不能胜,还要夺城立功。 这是将我等都视为了鹬蚌。】 于禁的脑海中快速的分析了眼下的局势,也猜到了刘封的意图。 然而。 猜到归猜到。 如今司马懿分兵在外,平春城内只有三千余人。 想凭着这三千余人挡住刘封的强攻,可不容易!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,于禁接连下达了军令,不仅包括了守城的军令,也包括了求援的军令。 若来的是关平关兴,于禁有自信守住平春城;可来的是刘封,于禁的自信就不够了。 城外。 刘封策马而立。 快速的下达一个又一个的作战指令。 除了攻城,也包括了派兵去截断平春往鲁阳方向的必经之路。 刘封需要在司马懿返回前,一举夺下平春城。 曹丕派人在平春到义阳一带屯田后,平春可是个不错的粮仓。 换而言之。 平春城是不缺粮的,围城等平春城粮尽的方式是行不通的。 除了强攻,没有第二条方式。 虽说孙子兵法中有“攻城为下”的说法,但既然上了战场就不可能不攻城,所谓“攻城为下”更侧重于对付寿春这样的大城。 如平春这样的小城,有良将镇守又不缺粮草,直接莽才是最有效的破城方式。 喊杀声自早到晚。 汉兵的锐气不减。 更是挑灯夜战,轮番而攻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