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917章 送别-《北颂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寇准写下的那副字,很快便被送到了文昌学馆,由于是寇天赐亲自送的,所以立马引起了很多人注意。
    文昌学馆新任山长,在拿到了寇准那副字以后,感慨了许久,最后将那副字的内容散播了出去。
    宫里很快得到了消息。
    资事堂。
    赵祯正在和吕夷简、王曾二人商量将首批招募的兵马送到辽地的事宜。
    陈琳匆匆入了资事堂,迈着小碎步跑到了赵祯身边,躬身一礼。
    赵祯见此,停下了攀谈。
    陈琳马上凑上去,在赵祯耳边低语了几句。
    赵祯听完了陈琳低语以后,陷入到了沉默。
    吕夷简和王曾见赵祯神情不对,对视了一眼,同时看向了赵祯。
    赵祯缓缓开口,感慨着道:“百花齐放胜过一枝独秀……寇公是想给我大宋文人腾出位置,让我大宋多出几个圣贤啊。
    可圣贤,哪有那么好出的。
    我大宋立国数十载,功臣良将多不胜数。
    可真正能成为圣贤的,也就寇公一人。”
    吕夷简和王曾再次对视了一眼。
    吕夷简忍不住道:“官家,百花齐放胜过一枝独秀,是寇公说的?”
    赵祯点头,道:“寇公写了一副字送到了文昌学馆,字的内容已经传开了。”
    王曾一脸感慨的道:“寇公高义。”
    吕夷简脸色有些发苦的道:“寇公是高义,可是如此一来,我大宋若是出不了新圣贤,那就证明我们这些留在汴京城里的人没用。”
    王曾赞同的点头道:“圣贤,可不是教出来的。”
    圣贤若是能教出来,那圣贤早就不值钱了。
    赵祯感叹道:“无论如何,寇公把他该做的,能做的,都做了。寇公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。
    他不愿意留在汴京城,我们也没办法强求。
    朕之前就去找四哥商量过此事。
    四哥也告诉了朕寇公的心意。
    所以朕才赐下了一些寇公需要的东西。
    朕也料到了读书人和文臣会闹。
    只是没想到他们闹的这么凶。
    最后还要寇公出面平息此事。”
    吕夷简迟疑了一下,道:“读书人和文臣们,也是希望我大宋的圣贤,能留在大宋。”
    赵祯呵了一声,“韩地就不是我大宋了?”
    “这……”
    吕夷简迟疑了一下。
    王曾赶忙道:“自然是我大宋。”
    赵祯哼了一声,道:“朕只是分封诸王,让他们去边陲坐镇,可没说将那些疆土独立于我大宋之外。
    那些个读书人、文臣们,硬是觉得朕分封了诸王,那些封地就不是我大宋的地方了。
    他们是怎么想的?
    若是天下所有人都是这个想法,那朕开疆拓土的意义何在?
    我大宋被尊为天朝上邦,难道是徒有虚名?”
    吕夷简和王曾对视了一眼,没有再言语。
    因为赵祯的话是对的。
    读书人和文臣们在这种事情上确实存在着偏见。
    赵祯见吕夷简和王曾不说话,就淡淡的吩咐道:“你们两个下去,让留在宫里撒欢的那些家伙给朕滚蛋。
    瞬间让他们好好认识认识,大宋分封出去的地方,到底属不属于大宋。
    朕之前容忍他们,是为了彰显朕对圣贤的重视。
    如今圣贤都开口了,朕也没理由再容忍他们了。
    他们若是想在朕面前撒野的话,那就让他们中间先出一个圣贤再说。
    在咱们大宋朝,也只有圣贤可以在朕面前撒野。”
    吕夷简和王曾几乎毫不犹豫的躬身应答了一声。
    赵祯摆了摆手。
    吕夷简和王曾二人躬身离开了资事堂。
    没过多久后。
    二人就出现在了那帮子闹事的文官面前。
    王曾还想好言相劝,将问题解释清楚。
    吕夷简却没客气,上去指着鼻子就是一通乱骂。
    特别向那些文官们强调了一下韩地无论分封给谁,也属于大宋的问题。
    文官们在吕夷简的谩骂下,王曾的解释下,乖乖离开了皇宫。
    韩地的归属,那是属于一个政治是否正确的问题。
    韩地既然已经被大宋征得,那它就是属于大宋的。
    即便是它被分封出去了,它依然是大宋的疆土。
    认可它的,就是政治正确。
    不认可它的,就是政治错误。
    吵吵闹闹的给百姓一种韩地被分封出去以后,就不是大宋疆土的错觉。
    那是会挨打的。
    文官们在离开了皇宫以后,立马赶到了寇府去拜见寇准。
    对于寇准表现出的高洁,他们必须称颂、赞扬。
    一时间,寇府的客人络绎不绝。
    一直忙活到秋日临近。
    秋日是一个悲伤的季节。
    因为秋日总是会发生许多悲凉的事情。
    也正是因为如此,才催生出了刘禹锡的那一首《秋词》。
    ‘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’
    汴京城自从入秋以后,没有人看到它哪里胜过了春日。
    只看到了一场场悲伤的离别。
    寇准在秋日的第一场风吹拂过寇府内的枝头的时候,动身离开了寇府,准备离开汴京城。
    由于寇准早就吩咐寇季将他要带的东西和人提早送出了汴京城。
    所以寇准离开汴京城的时候,行李并不多,也没几个人陪同。
    仅由一辆马车,半马车的书卷,以及两个仆人。
    寇准着一身便衣出现在寇府外的时候,寇府外早已挤满了人。
    “寇公远行,小人愿为寇公牵马……”
    “小人愿意护送寇公一程……”
    “小人愿意侍奉寇公左右……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“学生愿意追随寇公去韩地……”
    “学生亦是如此……”
    门外的人,拱着手,七嘴八舌的说着。
    自古以来,名士身边从不缺少追随者。
    有很多人愿意跟随在名士身边,为名士奉献一生,不求任何回报。
    寇准这个活圣贤,自然少不了有人追随。
    以前寇准在创里文昌学馆的时候,就有一大批人赶到文昌学馆去,宣誓愿意追随寇准。
    如今寇准名声再涨,愿意追随寇准的人自然更多。
    寇准只是笑着对他们拱了拱手,并没有收下任何一个人。
    因为堵在寇府门口吵着嚷着要追随寇准的人,没有一个是真心的。
    第(1/3)页